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正文

有30支民间藏戏队的小县城,为非遗保护做了哪些事?

  • 情感
  • 2025-07-19 15:00:03
  • 24

西藏有非常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2024年,西藏自治区评选出首批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分别为那曲市格萨尔文化生态保护区和日喀则市孜东文化生态保护区。其中,日喀则市孜东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范围就是日喀则市南木林县的全县范围。

雅鲁藏布江边的南木林县是日喀则市的人口大县,有9.4万余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不少,有77个。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自治区级21项、市级6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7项。主要流行于南木林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巴藏戏,则是孜东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保护项目。

藏戏有白面具戏、蓝面具戏之分,蓝面具戏在流传过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形成四大流派。距今已有700年历史的湘巴藏戏就是蓝面具戏的四大流派之一。

最近几年,南木林县有一定规模的民间藏戏队由11支增加至30支,其中还有一支少儿藏戏队。近日,澎湃新闻记者跟随“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集中采访活动在日喀则市南木林县采访时,了解到当地民间藏戏队的发展、变化,以及当地保护传承藏戏的具体举措。

7月16日,南木林县非遗公园里上演藏戏经典曲目《智美更登》。 本文图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高宇婷 图

藏戏演出增多和百姓收入增加有关联

每年的七八月份正是南木林县的藏戏演出季。

7月中旬的一天,南木林县非遗公园里正在举行孜东文化生态保护区手工技艺非遗展销活动。南木林县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孜东锻铜技艺、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叶如石刻,市级非遗项目湘域锻铜、孜东藏香、孜东唐卡等15种非遗产品都在这里展示、展销。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藏族金属锻造技艺,也就是孜东铜器。

不过其中,最受当地百姓欢迎的还是湘巴藏戏表演。

当日南木林县的非遗公园里,藏戏表演舞台周边围满了赶来看戏的藏族百姓。

孔阿藏戏是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71岁的藏族大叔曲久是南木林县孔阿藏戏队的负责人,也是孔阿藏戏的非遗传承人。这支有40人的藏戏队最近5年来几乎每个月都能接到演出邀请。

曲久12岁开始学习藏戏表演,44岁成为藏戏队的负责人。在曲久的记忆中,2000年前后藏戏队的表演机会并不多。2001年,日喀则举办首届日喀则“珠峰文化节”,因为这类活动的开展,藏戏队的表演机会也开始增多,不再只是每年过年和夏秋季节才会表演藏戏。

尤其是近些年来,每逢庆祝活动、节庆活动,藏戏队也都会收到演出邀请。再加上政府发放的藏戏演出补贴,藏戏队的经济状况因此改善很多。

曲久回忆,早些年的时候,藏戏演出召集齐一次人不是很容易,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要各顾各的生活。戏服也要到县里的宣传部去借,舞台就是随便一处沙土地,没有现在这么好的仿草坪舞台,也没有这么好的音箱设备和耳麦。再后来藏戏队员条件好点了会自备衣服,而现在藏戏队有了收入,从面具到藏靴,藏戏表演需要的戏服队里都会发。

南木林县委宣传部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三年来,通过自治区级专项经费、演出场次补贴、濒危剧种补贴、传承人补助等形式已发放扶持资金57万余元。而近几年来,南木林县各乡镇每年都有3万元戏曲进乡村的演出补助。

“现在有了这么多的政策之后,演出市场也比较好,没有特殊情况,队员没有出村的话,几乎都是随叫随到。”曲久说。

南木林县文旅局一位相关负责人表示,藏戏本就深受当地百姓喜爱,在此基础上演出市场变好,一方面和政府的各类补贴政策有关,另外也和当地藏族百姓收入增加,有更多时间和条件邀请藏戏队表演有关。

当地居民带着甜茶赶到南木林县非遗公园看藏戏

因此,南木林县当地成形的藏戏队也从2018年的11支增加到现在的29支,再加上一支少儿藏戏队,全县共有30支藏戏队。值得一提的是,30支藏戏队全部来自南木林县的各乡镇,队员都是各村村民。

7月16日,南木林县非遗公园内果拉村少儿藏戏队表演藏戏《智美更登》。  视频来源:澎湃新闻记者 高宇婷 (00:20)

有话要说...